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汉代南方疫灾疫战与空间叙事(7)

来源:南方农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结语 综上所述,我们取得了3点认识: 首先,关于汉代疫灾暴发的次数观点不一,经我们查证和研究,前四史共载53次,其中南方地区43次,从其他文献记

结语

综上所述,我们取得了3点认识:

首先,关于汉代疫灾暴发的次数观点不一,经我们查证和研究,前四史共载53次,其中南方地区43次,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,其实际次数肯定更多。汉代南方地区疫灾具有高发性与破坏性并行、突发性和规律性并行、群链性和恐怖性并行三大特征。

其次,面对惊人的疫灾,汉代南方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疫战。考之史实,主要措施包括直接救治、研究认识、灾前预防和舆论引导4个方面,过去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。我们认为,汉代南方已有不少医学文献,已能认识血吸虫病、疟疾、霍乱、麻风病、痢疾等多种疫病,其研究认识水平处于当时全国前列。汉代南方人民采取的救灾防灾措施亦是比较有效的,是发达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后世影响深远,成为中国古代防疫救疫的基本模式。

最后,空间叙事是学术界近年来开拓的一个新领域,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。我们认为,汉代南方因疫灾频发,人们对这一片地域之气候、水域、山林、生物及民情风俗的历史叙事均披上了一层浓重的“瘟疫”色彩,从而使南方成为“疫化的空间”,甚至当时北方人们出现了“见行,如往弃市”的“惧南心态”。这种“空间叙事”,有的是基本符合事实的;有的则有悖事理,是中原王朝正统儒家观念下的“谣言”或捕风捉影的“想像”。

注:

①如邓拓.中国救荒史[M].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2;陈高佣等编.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[M].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1986;张剑光、邹国慰.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[J].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科版),1999,(4):13-19;杨振红.汉代自然灾害初探[J].中国史研究,1999,(4):49-60。

②本文研究的“南方”包括秦汉时期的扬州、荆州、益州和交州,大致与当代地理学上讲的南方一致。

[1]陈业新.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[M]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.57.

[2]丁春文.秦汉自然灾害研究[D].西安:西北大学硕士论文,2001.33.

[3](汉)刘向.列仙传[M].滕修展等注译.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6.

[4]杨达源,闾国年.自然灾害学[M].北京:测绘出版社,1993.37.

[5](汉)许慎.说文解字[M].北京:中华书局,

[6]北京大学历史系《论衡》注释小组.论衡注释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
[7]曹植.曹植集校注[M].赵幼文校注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

[8]黄今言.秦汉江南经济述略[M].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9.

[9](宋)范晔.后汉书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65.

[10](晋)陈寿.三国志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2.

[11]韩毅.宋代政府应对疫病的历史借鉴[J].人民论坛,2013,(13):78-80.

[12]余新忠.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

[13]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.睡虎地秦墓竹简[M].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78.

[14]马继兴.马王堆古医书考释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2.

[15]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.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[J].文物,1985,(1):9-15.

[16]梁繁荣等.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——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[M].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.26.

[17]马伯英.张仲景事略考[J].中医研究,1991,(3):14-16.

[18]李家庚等.中医传染病学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1997.

[19]何介钧等.马王堆汉墓[M].北京:文物出版社,

[20]武忠弼等.江陵张家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[M].北京:文物出版社,

[21]范行准.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[M].上海:华东医务生活社,1953.3.

[22]王子今.汉晋时代的“瘴气之害”[J].中国历史地理论丛,2006,(3):5-13.

[23]范行准.中国医学史略[M].北京:中医古籍出版社,1986.

[24]范行准.中国病史新义[M].北京:中医古籍出版社,1989.

[25]高大伦.江陵张家山汉简《引书》研究[M].成都:巴蜀书社,

[26]王福昌.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[J].社会科学,1999,(2):61-65.

[27]彭卫等.中国风俗通史·秦汉卷[M].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2.

[28](汉)司马迁.史记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4.

[29](汉)桓宽.盐铁论校注[M].王利器校注.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1983.

[30](汉)班固.汉书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62.

[31]张玲霞.现代传染病学[M].北京:人民军医出版社,2010.

文章来源:《南方农机》 网址: http://www.nfnj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2/602.html



上一篇:熬过这一年,以后就光明咯
下一篇:用科学的力量守住最后一道防线记南方科技大学

南方农机投稿 | 南方农机编辑部| 南方农机版面费 | 南方农机论文发表 | 南方农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019-2020 南方农机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